北京翻译公司:英语‖日语‖韩语‖俄语‖德语‖法语‖口译同传4006669109

北京翻译公司:英语‖日语‖韩语‖俄语‖德语‖法语‖口译同传4006669109
怎么成为一个中国式好爸爸?看看翻译家傅雷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资讯

翻译家傅雷先生在中国堪称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于1908年生于江苏南汇县,因出生时哭声洪亮,长辈们便以“雷”为他取名。傅雷先生思想开明、学贯中西,以“传神达意”的翻译理念自成一派,他译介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巴尔扎克系列作品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傅雷的儿子傅聪也是举世有名的著名钢琴家。1955年举办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傅聪作为资历最浅的选手获得“玛祖卡”演奏最优奖,这是东方人首次在世界级音乐比赛中取得突出成绩。

傅雷先生是怎么教育傅聪的呢?


01 父亲对儿子的艺术引领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傅雷领着儿子傅聪踏过中华文化的小径,不断迈向钢琴艺术的峰峦。傅雷深知,艺术越精深,越依赖厚重的文化积淀,靠着自身对国学的深厚造诣,帮助儿子傅聪把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到艺术理解中。

他们曾经探讨过中国古代诗词,傅雷认为,唐代诗人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理解就很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韵。比如,《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断音;而“此时无声胜有声”几句,等于一个长的休止符;“银瓶炸裂水浆迸”两句,又是突然的明确起音,声势雄壮。这样的思想火花,以文字为媒介,以纸笔作筏,不断涌现在父子俩的信函沟通中。

傅雷希望儿子能成为一名“钢琴家”,而不只是一个“琴匠”。他手把手帮助傅聪分析音符背后的文化内涵。有一次,傅雷觉察到傅聪的琴声里有“炫技”的倾向,他就装作不经意间向傅聪谈起好友老舍的作品,说以前觉得老舍的短篇小说《微神》很了不起,如今看来有点太雕琢、过分刻划,文字的力量反而显得纤弱了。傅雷谆谆告诫傅聪,一切艺术品都忌做作,最美的字句要出之自然,好像天衣无缝,才能经得起时间考验,传世久远。


02 父亲对儿子的生活教育

傅雷作为一名传统的中国家长,看重儿子的艺术成就,更看重他是否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涵养更高的人生境界。他常说,“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在与儿子的通信中,他抓住一切生活细节,由表及里、循循善诱。

傅雷很重视良好的生活礼仪,他指出傅聪的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进了别人家里,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巾;在饭桌上不拿刀叉时,双手没有平放在桌上;演出行礼、谢幕时,表情不够温和,过于生硬和严肃等等。傅雷说,这些都是不符合西洋礼仪的做法,“你要学习的不仅仅在音乐,还要在举动、态度、礼貌各方面吸收别人的长处。但望你不要嫌我繁琐,而要想到一切都是要使你更完满、更受人欢喜!”

傅雷自觉傅聪像自己一样性情急躁,在家信里特别叮嘱,君子如玉,但是在坚持真理的时候,要做到越有理由,态度越缓和,万万不能令人误会。他还要求傅聪改掉惰性,不能以沉默回应别人,因为沉默容易引起别人的疑虑或焦急。傅雷尤其重视阳明学讲求的知行合一,他深知音乐之路的艰辛,多次要傅聪合理摆布生活和练琴节奏,减少“摆龙门阵”的时间。

傅聪结婚后,他们满心欢喜;当傅聪对伴侣偶有抱怨时,他们去信告诫,人生不能太苛责,只要伴侣有善良的本质,温厚的天性,开阔的胸襟,就不要再求全责备,其他的一切都可再培养。

当傅聪的异国妻子弥拉未尽到家庭责任时,傅雷夫妇及时提点傅聪,有问题要及时提出来,养成好的家风作风,以及处理家庭实际事务的严格态度。后来,傅聪成为职业钢琴家家后,演奏成了傅聪的生计来源,他接了越来越多演奏会的工作。傅雷担心演出过多会降低表演艺术性,多次去信要求傅聪减少演出场次。他甚至专门给傅聪的恩师杰维茨基去信求助:“敦请英国音乐界友人,要求小儿之经理人顾念聪之健康,惜其精力与前途。但愿经理人先生能予体恤,使聪每月登台不逾三次。”


03 父亲对儿子的人格培养

傅雷和儿子傅聪都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傅雷曾与傅聪妻子弥拉通信,请求她多给予傅聪理解和关爱。他说,理想主义者永远属于少数,也永不会真正快乐,艺术家固然可怜,但没有他们的努力与痛苦,人类也许会变得更渺小更可悲。他还安慰孜孜求索的傅聪: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完美始终可望而不可及,若能在某一个阶段求得总体的“完整”,或是比较的“完整”,已经不算太差了。

傅雷作为老派知识分子,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他积极投身政治协商、参政议政事业,深信祖国一定有着光辉的未来,他还要求傅聪尽量把国外的思潮向国内报导,认为这在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植!当得知傅聪为非洲黑人公益演出后,傅雷尤为高兴、去信褒奖说:“你真不愧为一个现代的中国艺术家,有赤诚的心,凛然的正义感……你是对得起祖国的儿子。”

傅雷通过广播、报纸、傅聪的老师、经理人等一切渠道,收集傅聪演出的节目单和录音,以此作为最好的精神食粮。他听到傅聪弹奏贝多芬曲目时,动情地给傅聪写信,说:“听过你的唱片,更觉得贝多芬是部读不完的大书,他心灵的深度、广度…显出人格与意志的顽强。”傅雷夫妇觉得睡眠是桩乐事,他们每夜入睡前,都希望在梦里能与骨肉团聚,也能和一二十年隔绝的亲友会面。


岁月无痕长忆旧,思亲不觉冷风长。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里,儿孙绕膝、承欢养志,是家庭的最大幸福;但为人父母,又几无例外地鼓励孩子远游奋斗。哪怕这一别,山高水阔、地覆天翻,甚至永不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