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中日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日本流行文化在中国的日渐盛行,日语也成为近年来热度经久不衰的高校小语种专业。然而,每年有大量的日语专业毕业生进入市场,再加上蓬勃发展的机器翻译和语音识别技术给就业市场带来的冲击,日语专业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是时代变化所致,还是中国大学的日语教育没有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面对这种情况,各大日语院系和日语教师又能做些什么?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久保辉幸在文中提出以下建议,值得思考。
由于中日关系正在改善,2018年末,高校日语专业师生心中多少感到了一丝宽慰。然而,日语专业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日语专业面临的很多问题并非因中日关系紧张而起,中日关系的改善并不意味着一切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正所谓“居安思危”,我想就日语专业面临的严峻课题略作拙述,还请大家指正。
几年前我在中国某大学任职时,有一项任务就是筹备日语专业的创建。当时我想尽可能借鉴前人的经验与智慧,打造出一个更为优质的专业院系。为此,我以中国沿海城市的高校为中心,对国内日语专业现状进行了考察,请教了师生们的意见与想法。通过此次考察,发现形势比我想象的更为严峻——日语专业人才过剩、学生就业难、以及由此导致的主动报考日语专业的学生数量减少、学生的学习欲望低下等等。即使精通日语也找不到未来的出路,那么,还有必要努力去学习日语吗?机器翻译与语音识别技术日益迅猛发展,“除非日语水平极高,否则就会被机器所取代”。学生在感受到这一点以后,迷茫于究竟应该拼命学习提高日语水平,还是就此放弃、另谋出路。
一些日语教师积极地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们能够快乐、高效地学习。这种努力固然重要,但是很多学生想要的并非这些。我们依然难免对未来的教育存有一丝疑虑。
就业难是日语专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所说的“就业难”,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薪资等待遇层面的问题。具体来说,其它职位的薪资比日语翻译这种看重日语能力的职位要高,而且日语翻译职位没有晋升空间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以内陆某省会城市为例,普通职位的应届生薪资大约5000元,而日语翻译职位则是3500元左右。在这样的条件下,只有坚持想要应聘与日语有关的岗位的学生,或者专科学校的学生会留下来。每年有大量的日语专业人才进入市场,而需求却并不多。这样一来,即使薪资只有3500元,也永远不缺前来应聘的人,公司也就没有必要支付5000元的薪资了。
据我所知,在华日企员工也明白日语专业的待遇不理想,特别是制造业,尤其需要考虑缩减成本,但中国的物价连年攀升,令制造业苦不堪言。两年前,一个制造业供应商曾透露,“现在在日本本土进行生产反而更能节约成本。但是工程是外包出去的,不可能只转移本公司的工厂。”实际上,易于转移的一些服装制造业早已将生产线迁至东南亚、南亚地区;而汽车等涉及材料采购与零部件制造这些较复杂的制造业,向海外转移并不是以一件易事。假如外包的工厂将生产线迁至东南亚,那么其生产的零部件每次都要过海关审查,很难确定交货日期,也就无法应对突发状况。因此,这些企业的生产线首先选择从沿海地区转移至内陆。随着中国的高铁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地方政府也正在积极进行招商,实际上已有大批工厂涌入湖北、湖南等地。廉价航空公司(LCC)等航空公司也推出了从这些内陆城市直飞日本的航线,加速了这种转移。但是,这些因素能否激发企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还很难说。
迄今为止,从日本派遣员工承担经营与领导工作是在华日企的一贯做法,除了这些派遣员工的基本薪资与津贴补助等高额的人力成本,还要配备翻译。此外,外派的员工适应异国他乡陌生的环境也需要时间,不可能一上任就立刻得心应手。因此,在日本总部培养中国籍员工,然后将他们派遣到中国工作是更为高效的做法。虽说日企并非不再需要负责和总部联系的日语人才,但日企不再需要日语翻译,实际上等于对日语的需求降低。很多日企已经在尽量削减在华工作的日本员工的数量。
与此同时,日企最近开始派遣会中文的日本员工赴华工作。在一家著名的日本零售公司,日本员工不仅直接用中文向中国员工作出指示,还能在收银台繁忙时直接进入收银台引导顾客,协助收银。日企们正在通过这些努力来实现本地化。
再补充一句,上海、深圳等地日语翻译的薪资偶尔也能达到7000元以上,但在这些城市,7000元也属于较低的水平。有的人曾去上海、深圳做翻译,但是生活难以为继,2、3年后还是会回到了家乡发展。内地城市的工资虽然只有4500元左右,却可以生活得很好,也有机会买房,而且工资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有些职位虽然工资待遇低,但离职率也低,从不缺应聘者。另一方面,与日本相比,中国的物价和收入水平地区差异非常大,房地产是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来源,很难通过工资来判断他人的生活质量,因此不能简单地作比较。但即便如此,民企低于4000元的工资仍可谓严峻。
那么,针对就业难的现状,我们身为日语教师能做些什么呢?大连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案例。2、3年前我做调查时发现,在全国日语专业都面临着就业寒冬的大环境下,大连是唯一一个例外,日语专业就业情况依然很好,外包行业日语人才的活跃尤其引人注目。大连有很多电话客服公司,主要承接制造商的客服工作。员工的薪资比中国人平均月收入高出近两倍,这些客服人员每天都使用日语所以日语水平也能得到提高。外包业务中虽然常见的是数据录入这种形式,但如果做电话客服,员工就需要与企业的顾客直接对话,不仅需要语言能力和知识储备,对沟通能力和礼仪也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工作难度相对较高。从经营角度来讲,与其在日本雇佣日本员工,不如在大连高薪聘请中国员工,而这些员工的生活质量也能比在日本工作的情况更好一些。
此外,日本劳动力逐渐减少,养老金制度的维持是一个重大问题,以中国人为主的外国劳动力正在成为日本社会的重要支柱。日本众议院去年11月通过了出入境管理法修正案,以加速吸引外国劳动力。以往,中国的日语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选择赴日留学继而留日工作,今后可能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国内毕业以后直接赴日就职。
时代风云剧变,中国大学的日语教育似乎并没有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商务日语会话、商务写作等教材的内容依然停留在伴随外派人员和总经理出行这样的场景之中,但这已不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如此,网络学习途径与学习内容也颇为丰富,在这种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年代,教师们根据新的需求转变职责,无疑是迫在眉睫。
当下的日语教育还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企业需要的是工作能力较强的应届生或跨专业复合型人才,但是大学教师往往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知识结构专一但不够广博。大学重视科研,教师传授自身所学专业知识本应是课程设置的初衷,教师的任用也是以学位学历与研究成果作为考察标准。这样一来,大学教师的招聘条件(能力、经验)与实际的业务内容(教学)不一致,教师们很难兼顾研究与教学。雪上加霜的是,近年来外教的聘用条件逐年提高,审查日益严格,聘用难度正在加大。迄今为止一直由外教来进行的作文、会话课,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其改为由中国老师来授课。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与企业进行合作,邀请一线工作人员授课,讲解口笔译、商务礼仪等知识呢?集思广益推进改革势在必行,虽然执行起来并不容易,但认真审视日语专业的现状,就会意识到必须要有破釜沉舟的魄力来提出对策,解决问题。
大学与大学教师还应积极为学生争取赴日实习和在校期间赴日留学的机会。正如前文所述,日本的劳动人口正在减少,拥有高水平日语和熟谙复杂工作的中国人却不断增多。通过实习让学生们获得在课堂上接触不到的经验,也是日语有别于其他专业的独特魅力吧。
但是实习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国内有很多实习相关的中介公司,入职前学生无法与公司直接进行面谈,学生从中介处得知的信息与实际的待遇、环境不符的问题也时有发生。而且中介费用需要学生承担,企业方面也需要向中介公司支付费用。中介公司以向日本输送中国学生为盈利手段,因此不利的情况往往避而不谈。我曾经参加过一个说明会,负责人本身对日本当地情况都不甚了解,比如说没有清楚地告诉学生公司周围交通其实非常不便;留学机构的猎头同样如此,竟然会说在日本药妆店打工时薪可以达到300元人民币。大概是因为这些原因,很多企业都希望能够直接与学生面谈,准确介绍实习待遇和环境,再请实习生入职。另一方面,学生是否有步入社会的自觉、是否充分了解日本文化与规则,是否只是因为想来日本玩而非实习,这些也是企业需要衡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学生们需要考虑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如果由学校与信得过的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并定期赴日实地考察实习环境,或许会更安全、高效。
此外,为在校期间的学生提供为期一年的留学机会也非常重要。目前的主流是与日本的大学合作,签订交换留学协议,但日本大学生很少来华留学,日方大学也苦于这种不均衡。日本的大学一年学费在3-6万元,与欧美相比价格低廉,所以即使是自费也会有不少中国学生想要留学。根据学生个人的志愿和意向,争取更好的交流院校是大学非常重要的课题。学生们也可以利用实习、留学期间,寻找毕业后直接留日工作的途径。
以上就是我关于日语专业现状及对策的一些拙见,终究是出自个人经验,未必言之即有理,恳请各位批评指正。(作者: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久保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