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翻译公司:英语‖日语‖韩语‖俄语‖德语‖法语‖口译同传4006669109

北京翻译公司:英语‖日语‖韩语‖俄语‖德语‖法语‖口译同传4006669109
翻译中“措辞”的分析 当前位置:首页 >  翻译知识

有一个问题是我们不断和行内行外的人交流的时候产生意见分歧的。就连最近和朋友讨论一些翻译方法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一点。那就是,我们对于在翻译过程中对于措辞的采用方式有很多理解和使用方式上的分歧:口语化之于标准化,以及外来语化(翻译腔)之于本地化。

 

先说结论,口语化、标准化、外来语化和本地化四种方式都有必要存在。只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把握这四种方式的本来意义和正确使用方法。

 

先从口语化开始说起吧。口语化顾名思义就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语气语调。例如“咋啦”“啥”之类。如果原文对应着相对不正式的说话方式,例如日语口语中的“めんどうくさっ。”,在适当的语境下可以很干净地翻成“烦死。”,而不是相对生硬的“真麻烦。” 。后者对应的完全可以是“めんどうくさい。”这种平淡的正常用法,属于翻译过程中的损伤。

 

日语1.jpg

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情况下,适当将的确不正式的句子翻译成口语化的译文是可行而且可以增彩的方式。那么这个方式的可行性有了,使用规则还需要明确,需要一个底线和边界。

 

要说边界的话,就得看在什么情况下不合适。例如SCET翻译的《英雄传说:闪之轨迹》里,有一个小孩是这么称呼自己的父亲的:“把拔”。 我们就先不论台湾人平时说话是不是的确都这么用,单纯一个“把拔”这个完全不正式的网络生造词——查遍词典,维基,完全没有这个词的正式登记——是没有资格进入正式出版物的游戏的。

 

如果说标准化是口语化的底线,那么我这里还需要探讨一下标准化要怎么判断。之前和威利讨论过的是“回复”和“回覆”的问题。这两个词其实都属于标准,因为

 

【原《简化字总表》中的个别字,作了调整。“叠”、“覆”、“像”、“囉”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处理。因此,在第一表中删去“迭〔叠〕”、“象〔像〕”,“复”字字头下删去繁体字〔覆〕。】——《簡化字總表》(1986年版)

 

也就是说其实86年起,【回覆】也是可以作为【回复】的意义来使用的。“给我一个回复”这样的用法。

 

这里的问题在于,就算【回覆】是正确的,现在大家普遍使用的词也是【回复】。所以如果文字里使用了“正确”的【回覆】,反而会让人怀疑“哎这是错别字吧”这样的。

 

这里我们有了一个有趣的结论:简体字标准修改之后,原本旧版的标准词和新标准词都还是能够大行其道。

 

日语中确实包含了中文所没有的称呼系统。而且语气词也比中文丰富得多。但这种属于语言构造本身的问题:“称呼”“语气词”。这类东西如果要使用的话必须根据目标语言本身原有的资源进行再度整合,才能写出正常的译文:也就是应了那句话,翻译最重要的是中文水平。在基本系统里的词,基本用语,是不允许修改的。和表达固定意义的专有名词,基本用语具有通用性和固定性,一旦遭到修改的话会导致译文本身失去目标语言本身的特性,变成四不像。所以这类的翻译腔是毒草,一旦出现只能说明译者本身的中文水平和品位很差。

 

我想说的是,就算明知自己作品的用语是有小众可以接受的,还是要以“大众的理解”为参考标准来决定自己的措辞。并不能因为你觉得这个是对的,就这么写,然后拿出去别人看了一头雾水。这种闭门造车的思路是对于作为创作者的翻译者来说不可取的。说到底,做翻译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水平,而不是为了装X。因为如果真的想装X的话在纸糊上答几题就好,没有必要几十万字地去敲。希望广大翻译者能够认清标准,摆正姿态,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而能够直接感受到“这个词不仅有档次,而且大部分人能明白”的能力,就是翻译的最强技能。如果一味拿字典上的意思硬套的,就请不要做翻译了,回家多读两年书去吧。

 

作为一个翻译,必须要求自己翻译的作品具有普遍通用性,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因为那样就不仅仅是“你自己的语言”,而是“能够进行传播的语言”,这样还能让更多人享受到你的作品。

 

   以上就是海历阳光翻译公司就翻译中“措辞”的分析的介绍,如果您有翻译的需求请联系我们,海历阳光翻译将竭诚为您服务。